有人说“凡有草莓的地方,都有建德人的身影”。45岁的汪国华就是这样 一位与草莓一起落脚泰州东郊的浙江建德人。如今,仅在泰州市区,与汪国华来自同一个村镇的草莓种植户已有近二十户,他们在给泰州市场提供鲜润草 莓的同时,也让泰州人看到了浙江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商业智慧。
二月草莓红,粒粒皆辛苦
刘海燕
说到草莓,很容易让 人想起波兰诗人、小说家、剧作家伊瓦什凯维奇那篇著名的同名散文,他在文章中称草莓为“稀世的佳品”,用“妙龄十八的馨香”来比喻草莓的美好况 味,更是十分传神、动人。
中国是野生草莓的起源地之一, 北魏《齐民要术》载:“莓,草果,亦可食。”由此可见,我国栽培草莓至少有 1500多年的历史。作为水果,草莓不仅好看、好吃,而且有着丰富的营养乃至药用价值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草莓气味酸平,无毒,安五脏,益精气 ,长阴,令人强志。倍力有子,久服轻身不老。”
所有这一切,都成为草莓种植者每年在新鲜草莓上市时,向购买者津津乐道 的“卖点”,这通常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。在红宝石一样美艳的鲜草莓映衬下,一般购买者很少人能察觉到他们一年劳作的疲惫,只有这些种植者自己最 清楚,这一颗颗鲜润饱满的草莓是用汗水浸泡出来的,汗水流得越多,草莓越甜。汪国华就是这群草莓种植者之一。
一
隔着栅栏见到汪 国华的时候,他正顶着夏日的夕阳,蹲在田垅间给草莓秧“打叶”,他那本来就比较瘦小的身材,埋在大片生机勃勃的草莓叶之间,看上去显得更瘦小了 。
“叶子打得勤快些,草莓的新芽就发得多,秧苗就会多一些、壮一些。从现在到8月中旬,最多半个月就必须要打一遍叶子,这样草莓叶子的 数量才会比较理想,将来结的草莓果也才会又大又多。如果风调雨顺,过年的时候就可以指望有个好收成了。”汪国华说。
汪国华今年种了有5 亩草莓,每亩地上种的草莓数量大约在8千至1万株,每平方米至少有500株。汪国华说的“打叶子”,就是要把这数万株草莓,一株一株挨个剪除多余的 枝叶,整个过程全部靠手工来完成。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在草莓整个生长过程中,每株草莓的每片叶子都不知道被汪国华摸索过多少遍。
汪 国华没有请帮工,全部工作由自己和妻子来完成,按照他的种植量,仅打叶环节,完成一个周期至少需要一个星期。按照基本上忙完了最后一株的第一遍 ,前面修剪过的就要接下来忙第二遍了。
“如果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成,种草莓是可以有一些利润的,但是如果自己怕吃苦找别人帮工,那一年 下来自己的收入就十分有限了。我家里还有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和两个孩子,自己不勤快一点挣不来钱。反正种草莓也不是那种需要扛啊抬的重体力工作, 加班加点会体力不支。种草莓只要勤快一些,多花些时间也就干掉了。”
记者注意到,在交谈过程中,汪国华嘴里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就是“勤 快”。
二
走进汪国华在田头的家,简朴程度令人惊讶。
这完全是自己搭建的简易房,说是房子,其实就是两间顶上 盖着石棉瓦的瓜棚。房子内外一共两小间,里间是汪国华夫妇的卧房,除了一张双人床,别无它物。外间里的陈设要比里间丰富些,有一张矮矮饭桌和两 三只形状不一的小矮凳,桌上的罩子里扣着中午吃剩的饭菜,也就是他们的晚餐。紧靠小餐桌放着一张竹床,据汪国华介绍,这张竹床有很多用途,比如 孩子放假过来的时候,这是卧床;来了客人竹床是待客的座椅;偶尔有浙江老乡过来看望他们,竹床又起到“客床”的作用。此外还有两件家用电器:电 冰箱和电视机。“电视机是不能缺的,因为要用它来收看天气预报”,汪国华说。对于种草莓的人来说,他们每天最最关心的电视节目就是天气预报,因 为天气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一年的收成。整套房子没有窗户,只有一扇简易门,门口的一根木桩上拴着两条花狗,记者前来拜访时,就是狗的叫声,把 汪国华从田头叫了回来。
由于在地里没有自来水,汪国华在住处附近打了一口浅水井,用来洗衣服等。吃水就到附近村民家里挑,一般每天至少 要挑一两趟。
“现在这个季节,这里蚊虫应该很多吧?”
“蚊虫多是肯定的,我们用蚊香熏。这点辛苦,对于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。” 汪国华说。“有一年夏天连着下大雨,房子里进的水有一尺深,鞋子啊、锅碗瓢盆啊能漂的东西全都漂起来了。”汪国华向记者讲述这些时,没有一点点 愁眉苦脸、怨天尤人的样子,反而像是在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。
“我们不怕吃苦,干什么事情都需要吃苦。我们是来创业的,要享受,就呆在家 里不出来干了。”他说。
也许,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,把“浙商”这个响亮的名字,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联系在了 一起。
三
问汪国华在泰州创业这几年,最担心什么,汪国华略一沉吟,说:“最怕下大雪。”
之所以对下雪留有如此深刻的印象 ,是因为汪国华在来泰州创业的第二年,就吃了一回下雪的亏。
那是在草莓即将上市前一星期的一个寒冷冬夜,汪国华大棚里的草莓已经颗粒饱 满,整个种植区流淌着鲜草莓的甜香。就在浸润着丰收喜悦的夜里突降暴风雪,狂风掀翻了大棚,横七竖八的大棚支架、塑料薄膜加上暴风雪一下子倾压 在鲜润欲滴的草莓果上,急得汪国华叫天不应,叫地不灵。这一年,他的草莓有三分之一被淹没在了风雪中。
汪国华说这还不是最严重的,五年 前在湖北湘樊的那次暴风雪情况还要糟。
那天傍晚,汪国华夫妇从电视上了解到夜里会有暴风雪,夫妻俩不敢睡觉,准备好了各种耙雪的工具, 每半小时就出来清扫一遍落在大棚上的积雪,以免大棚被压塌。入夜以后,雪越下越大,夫妻俩一刻不停地挨个轮流在每个大棚间耙雪。
“一个 大棚有一百二十多米长,六米宽,两三米高,耙完一个大棚的雪半小时也搞不好,但是不到十五分钟,雪就又推积起来了,完全来不及耙。”老汪夫妇俩 在暴风雪中忙得浑身湿透,汪国华的妻被风雪呛得喘不过气来,几乎晕倒。尽管这样,他们扫雪的速度也无法赶得上积雪的脚步,最后是眼睁睁地看着大 棚被暴风雪压塌。当年汪国华清算了一下,他辛苦忙碌的近半收成,被融化的积雪冲走了。
汪国华说:“做生意也好,种草莓也好,都是有风险 的,如果遇到了风险就半途而废,那永远也嫌不到钱。”这或许正代表了浙江人的集体性格!尽管遭遇了挫折,汪国华并没有想过要放弃,他相信天道酬 勤,只要辛勤付出了,就一定会有收获。
“泰州这里的气候总体上说比较适合草莓种植,冬天一般也不会下很大的暴风雪。只要不出意外,今年 的收成应该不错。”汪国华说着,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。
四
如果说传统的草莓种植者被称为“莓农”的话 ,那么现在“莓农”这个词已不足以概括汪国华这样的群体,因为他们的活动范围不仅局限于农业,而是直接从“一产”延伸到了“三产”。
曾 几何时,提着篮子到草莓园里摘鲜草莓,已逐渐成为市区居民一项重要的居家休闲活动,尤其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。汪国华说,他就是首先开始搞这种 “体验式消费”的草莓种植者之一,尽管他当时还不知道什么叫做“体验经济”。
对于汪国华这样的草莓种植者来说,让消费者直接到地里摘草 莓,需要增加一些管理方面的付出,比如要注意引导孩子们不要踩到地里的草莓。但这是他们愿意付出的,因为这些付出,都将从草莓的销售价格里得到 充分回报。
一般市面上的草莓卖三四块钱一斤的时候,园里的草莓要卖到五到七块钱一斤。在春节前后第一批草莓上市的时候,可以卖到十元一 斤。在遭受暴风雪袭击收成减半的那一年,汪国华就是凭借这样的销售智慧,从损失中又捞回了一大笔。
尽管价格偏高,但大多消费者却认为物 有所值。他们觉着如果从草莓方面说,在园里买到的是自己亲手在藤上摘下来的活鲜鲜的草莓,而且几大亩地随便挑,这是任何其它销售方式都不可能达 到的。何况他们花钱买到的不仅是鲜草莓,还有一段难得的快乐体验。
有人说,浙江人有天生的经营头脑。这话放在汪国华身上倒真是不虚。